酒仙劉伶在其《酒經(jīng)》中,將釀酒歷史追溯到夏朝,其實(shí)還可往遠(yuǎn)推算。據(jù)《史記·夏本記》記述:帝中康時,守四時的羲氏、和氏就有飲酒的嗜好。而其祖先是帝堯時派去定四時的,歷經(jīng)五帝近百年時間。由此推斷,釀酒業(yè)產(chǎn)生于這個時期,發(fā)源于中原,逐漸發(fā)展到四夷,而到周朝初期,釀酒技術(shù)完全成熟,并已形成分類。《詩經(jīng)·風(fēng)·七月》記載:“六月食郁及,七月亨葵及菽。八月剝棗,十月獲稻。為此春酒,以介眉壽。”《伐木》曰:“伐木于阪、釃酒有衍。”這里講的是釀酒所用的原料:如棠棣、芹菜、山棗、豆類、稻類、黑黍和稷等。這些酒是冬季釀造,春季成品,酒質(zhì)極好,酒度較高,甘甜醇正,而上等的酒則由黑黍和郁金香草釀制而成,所謂白酒。另一類酒工藝極簡單,只需發(fā)酵一夜即可飲用,僅為解渴,不會醉人,叫做“一宿酒”,所謂甜酒。可以猜測,古人釀酒是由發(fā)酵時間長短,選料好壞來決定酒質(zhì),無蒸餾工藝,但需過濾。過濾的方法是先將釀好的酒沉淀,然后在器皿上面放個竹筐,里面再放些茅草、艾蒿之類,將酒倒入筐里,便慢慢濾澄,經(jīng)過濾后的酒裝入酒罐中可長時間貯存。酒罐是由圭玉制成。
至于酒器更是種類繁多,參差不等,有木制、竹制或陶制。上講究的還得說用犀牛角或青銅器制成的酒具。外形有似獸頭或獸形,有三足或四足,有圓形或方形,有兩耳或提手,有的還有蓋并附有小勺。后兩種酒器盛行殷、周。而使用時還要因場合而定。各類酒具因制作材料和工藝而異,分別叫籩、豆、爵、鼎等。
飲酒更是其樂無窮,自古就有暢飲通宵,不醉不休的場景。《詩經(jīng)·湛露》:“厭厭夜飲,不醉不歸?!薄对娊?jīng)通論》認(rèn)為:“醉以酒,飽以德。飲其酒而醉;受其恩德至多,又如飽餐后之滿足?!对娂瘋鳌氛J(rèn)為:“是以既醉既飽,而福祿之來,反覆而不厭也?!?nbsp;
古代還有一種特殊的飲酒方式:除夕時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中,正月初一取出,全家人朝南方飲酒,寓意春風(fēng)送暖到人間,預(yù)祝一年的好運(yùn)氣。飲酒的順序自少至老,幼的先喝,年齡最長后喝。顧況詩證:“手把屠蘇讓少年?!碧K軾詩曰:“但把窮愁博長健,不辭最后飲屠蘇。”王安石詩亦曰: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(fēng)送暖入屠蘇。”